很多人都喜欢拿这次的肺炎跟2003年作比较,今天讲零售业,我也这么做。
那一年,因为非典,大家看到的是生命的危机,而刘强东看到了电商的机遇;
那一年,阿里全员隔离,马云看到了面向个人的网络零售需求,创立了淘宝。
今年呢?今年的奇迹,靠各位零售主去创造。武汉疫情之后,中国的零售行业会变得怎么样?今天来说说。
“线上购物”对“线下购物”的加速替代
先来回忆一下,疫情爆发初期,每天最牵肠挂肚的,是不是抢口罩?
第一时间打开各种购物app,发现全网脱销;然后选择到就近的药店询问;药店卖断货,最终还是回归线上,不断刷新、焦急等待新的货源。
说完抢口罩,就该说到囤物资。
被疫情漫天笼罩后,许多人选择到大型商超,一次性把柴米油盐这些基本的生活补给全都采购回家,然后不再出门。
等到这些食材消耗完,很多家庭为了珍惜存量不多的口罩、为了外出避免不必要的接触,开始选择线上购物、送货上门。
发现没有,由于不敢出门、不能出门,在这次疫情中,线上购物的比重明显增加了。
实体店将变成“体验”的场所
线上购物愈发流行,实体店就该消亡了吗?
并不会!
阿里从O2O的生鲜超市,到开咖啡店、开体验式商场;京东的便利店全国开花……电商巨头不断加码实体商业,这说明什么?实体店将屹立不倒,即使是在这次疫情之下,实体店也不会轻易倒下。
因为,所有的线上商业,都需要线下的实体店为它赋能。
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,假期期间的日常食材采购,你会选择价格稍微贵一点的沃尔玛,还是售卖物美价廉“农家蔬菜”的朋友圈微商?
很多人会选择沃尔玛吧,毕竟那是自己曾经体验过、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有保障的。
不止生鲜超市,还有服装店、餐饮店、家具店……对于整个零售行业来说,顾客到店买的不再是产品本身,而是“体验”。
线下体验、线上成交,联网服务至上和实体店的体验与便捷相结合,才是最好的出路。
“货"将变得越来越“聪明”
随着5G时代的到来,互联网上的数据传输能力再上新高峰。让大数据的传输不再困难,让区块链技术加快成形,让AR、VR等可穿戴设备(包括血糖、心电、运动量、摄入物质等的记录采集)、物联网RFID成为移动终端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现实可能。
此次疫情的发生,有一定程度是因为信息的实时共享性不足,随着5G网络的建设,智慧城市的落地将有效地提供信息共享率,使得疫情面前的决策更加客观、科学、公正,也促进了以远程医疗、VR购物、商品展销、高清视频、在线教育、智慧城市、仓储物流等为代表的全天高清实时直播传输的系列5G应用的井喷。
可以设想,5G技术将引爆智能设备,将使新零售爆发前所未有的潜能。
通过互联网快速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和通信,给所有的“货”插上智能的翅膀、智慧的头脑。
零售业推广不再局限于人与商铺的互动或人与人的互动,更是人与智能设备的互动,也减少诸如疫情非常时期的人与人的交叉接触。
物联网技术应用优势明显
目前物联网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,尤其是零售领域,它可以为零售商提供非常时期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,有效保障民生。根据HPE Aruba的研究显示,德法两国的物联网早期采用者已经看到了其中的好处:提高了业务效率(75%),客户体验(63%),创新(70%)和成本节约(56%)。
零售行业在借助物联网技术将相应的设备进行连通后,传统的商超便利店可以进一步实现数字化、智能化升级,以此打造无人或少人零售新模式,少跟外部接触。比如利用物联网传感器技术,打造智能货架,在客户与商品接触中,传感器可以知晓客户的行为,并且在货架上的屏幕中介绍客户感兴趣的商品,减少了人与人的接触,不仅把销售从传统的“讲述式”向时尚的“体验式”提升,而且把展品特性、促销、广告等信息内容更充分形象地展现在顾客面前。同时,它不仅减少了人工成本,还提升了店铺服务形象。
借助物联网能够捕获数据(来自应用程序、触摸屏显示器、产品条形码)的设备,可以让零售商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当前顾客消费倾向与消费行为,如口罩、消费液、体测器等及滋补产品的热销情况以及预测热销产品;
借助物联网技术搜集有用数据可用于改善店内商品的摆放位置,提高促销的有效性,并提高商品展柜的吸引力。
借助物联网技术,零售商可将许多实体店与线上店的物品数据进行广泛整合,除了可以将基本的客户画像和货品属性归类外,还可以结合热销品与滞销品,为用户进行个性化的商品推荐和套餐搭配,以此进行货品的精准推荐和营销。
马云曾经说过:“非典时期,谁都不应该想到,这是一个机会,而应该想到,大家碰到什么麻烦,我们能够怎么帮助到大家。”
而现在,对于零售行业来说,又何尝不是呢。
越是当下的特殊时期,越要保持积极的心态。不管多困难,疫情总会过去的。只有撑下去,才能看到“春暖花开”。
中国零售业,挺住!